close
今天講一講如何學密。作為修學密宗的人,在從發心到成佛的一系列過程中,為了讓自己的修行能夠如理如法,就應該按照以下次第進行修持:
一、學密的基礎——出離心和菩提心

我們以前也三番五次地講過,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學密的基礎,為什麼在這裏還要反復強調呢?因為,作為修行人,必須要過這兩關,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即使修再殊勝的、類似大圓滿等等的密法,也是徒勞無益的。只有在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之上,才能正式入密修行。

華智仁波切講過:在沒有出離心、菩提心的前題下,即使閉關九年修大圓滿,也不能播下解脫的種子。這不能不讓我們深思,在所修的是大圓滿,時間不是一兩天或幾個月,而是九年,修行方法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是以泥封門、謝客、斷絕所有外界往來的情況下,卻因缺少出離心和菩提心,而不能播下解脫的種子。這足以讓我們警醒:如果不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就可以淪落到如此地步——修了九年大圓滿,卻不一定能播下解脫的種子!所以,對任何一位修行人來說,出離心和菩提心都極為重要。

很多人因為缺少這些知識,只知道密宗殊勝無比,就好高騖遠,妄想不修加行而一步登天。疲於奔命地去接受密宗灌頂,不亦樂乎地修習密宗,最終卻竹籃打水、收效甚微。這一切過失,不能歸咎于密宗,而是因為基礎不牢所導致的結果。所以,學密的人必須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這是顯密的共同基礎,是趨入一切修行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

所有的無上密宗都十分強調出離心和菩提心。譬如,在修生起次第之時,一旦離開空性見和慈悲心,即使能將佛像觀想得一清二楚,也毫無意義。同樣,正如經書所言,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即使念誦了上億的本尊心咒,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所以,一切修法的關鍵在於出離心和菩提心。目前,有不少居士在沒有修好出離心和菩提心,不懂得生、圓次第的情況下,盲目地念誦一些本尊的修法儀規,以圖獲得收效。於此必須提醒諸位,這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顯宗、密宗都一致認為,一切萬法都隨發心而定。《開啟修心門扉》中也講過,如果某人是為了今生(圓滿)而修行、放生、供僧、供佛……,即使這一世能如願以償,其結果也不過如此;如果因前世業力而未能如願,這些善行也不會引發絲毫出世間果報。因為在修行之時,他從來沒有考慮過解脫、度眾生、成佛等等,而僅僅是為得到今生今世的幸福快樂,既然其發心已經如此明朗,那麼其所做善業又怎麼可能變成解脫之因呢?決不可能。

經書裏也有這樣的比喻:如果有一個人被饑餓所逼迫,正萬般無奈地掙扎在生死線上,假如不立即進食,幾分鐘後就會被死神奪去生命。這時,如果讓他到國王的寶庫中去取寶,他首先應該選擇什麼呢?絕對是食物。因為,寶庫中的其他金銀珠寶雖然珍貴,卻無法解決瀕臨餓死的困境。對此時此刻的他來說,價值昂貴的金銀珠寶是毫無用處的。同理,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雖然極為殊勝,但對沒有基礎的人而言卻太高深了。目前,我們暫時還不需要生圓次第的修法,當務之急,還是出離心和菩提心。

還有一個比喻:古代東西方很多城市都有城牆,必須經過城門方可進入城內。假如此城只有一門,再無其他入城門徑,每一個想進城的人就必須通過此門。城裏有很多人家,一旦進城之後,想去哪一家都可以隨心所欲。但是,如果沒有經過此門,便只能徘徊於城外,永遠無法進入城內。這個比喻說明,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趨往修行之城的唯一門路,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生起以後,大圓滿、大手印、時輪金剛或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修法,便可隨意選擇。但在沒有生起出離心與菩提心之前,想修成這些法,無異於螳臂擋車,實在是自不量力的愚蠢之舉。

所以,現在我們不必急不可耐地去修大圓滿或生起次第等密法,而是要首先生起堅定不移的出離心。因一時環境等因素,偶爾產生的出離心是不可靠的,故爾要反復修習,一旦生起,就要令其穩固不退。生起出離心別無它途,唯有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外四加行的修法。

究竟什麼是劃分有無出離心的界線呢?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中要求:如果希求解脫的心念,日日夜夜從不間斷,才叫生起出離心。這個標準比較高,薄地凡夫一時難以做到,所以我們暫時只能提出一種較低層次的出離心衡量標準:

沒有出離心的人,只求今生世間圓滿及來世人天福報,此外便安於現狀、得過且過,沒有更高的追求;有出離心的人,可能偶爾也會有這些想法,或許也會喜歡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但是,在他的思想深處,始終有一種揮之不去的信念:這些不是生存的目的,只是一種臨時的生活方式和手段,是無關痛癢、可有可無的,我的最終目標是獲得解脫!如果能有這樣的意識,就基本上可以算是具備了出離心。說一千道一萬,總而言之,學密法的人一定要修出離心!

第二是修菩提心。今天我們不講菩提心的具體修法,而是要再次重申,學密之人必須要有菩提心!某些密宗教派認為,沒有菩薩戒就不可能得到灌頂,也就不可能有密乘戒。因為在三戒中,下下是上上的基礎,即別解脫戒是菩薩戒的基礎,沒有別解脫戒就沒有菩薩戒;菩薩戒是密乘戒的基礎,沒有菩薩戒就不可能得到密乘戒。因而,修學菩提心在密宗裏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在沒有菩提心的情況下,即使念誦了十多億的本尊心咒,如果發心和修法不正確,來世就可能會立即變成厲鬼或邪魔之類具備神力的眾生。此外,能將本尊、特別是忿怒本尊觀想得如同睜眼所見一般清楚的人,也有可能得到類似結果。現在,有些人動輒便觀想忿怒本尊,猛念其心咒,以詛咒或降服他人,這些都是不對的。通常,一般人不會投生為厲鬼,但修生起次第不如法的人,卻有可能這樣墮落。然而,證悟空性者或發菩提心者絕不可能有如此下場。由此可見,密宗生起次第也是不能離開菩提心和空性見的。

出離心和菩提心的涵義十分深刻,必須要親自體會和實修,才能明白其內涵的偉大和必要,這是僅僅通過聞思所感受不到的。我一直希望大家能認識到,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可修可不修,關鍵問題是出離心和菩提心。要知道,即使沒有證悟大圓滿、沒有念誦上億本尊心咒、修生起次第觀想不清楚,都不會有人說我們不是修行人。但是,如果缺失出離心和菩提心,那我們就真的不是修行人了!

我曾看過一則故事:一位學者在乘船渡河時詢問船夫:“你懂不懂數學?”“我不懂!?”“哦,那你的半個生命已經失去了!”又問:“那麼,你懂不懂哲學呢?”“還是不懂!?”“那你又失去了半個生命!”行至河中間時,船出了故障,船夫就問學者:“你會不會游泳?”“我不會!!”“那你的整個生命都已經失去了!!!”船夫不無遺憾地說。
同樣,沒有修持生起次第或圓滿次第,雖然看似缺少很多,但實際上卻並不缺少。反之,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為他連修行的門徑都沒有趨入。所以,這兩個基礎很重要!

二、密法修習次第

在修好出離心與菩提心的基礎上,接下來就是密宗的修法。榮森班智達是甯瑪巴一位傑出的成就者,他將學密者從開始發心到最後獲得成就的過程分成了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依止密宗金剛上師。因為密法是不能通過看書,而僅僅從字面上去領會的。比如,密宗續部的專有名詞一般人根本無法了知其含義;又如,密宗為了使外道不至於盜法,而在很多續部中故意打亂修法順序,後修的在前,先修的在後,如果沒有上師的引導,私自按照書上的次第去盲修瞎煉,其後果將不堪設想。世人皆知,哪怕顯宗的修法,也要依靠上師的指導才能學修,更何況殊勝的無上密法呢?所以,第一步是依止金剛上師。現在,有些居士在沒有上師引導的情況下,私自閱讀密宗法本,擅自依照法本修學,這是極端錯誤的行為。最終,他不但不會有所成就,而且有盜法的罪過。

對金剛上師的要求,在《大圓滿心性休息》、《普賢上師言教》以及有關金剛上師的開示中講得十分清楚。希望大家在依止上師之前,能仔細參閱這些法本。

第二個階段,是入密宗壇城接受灌頂。依照以前的密法規程,寶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句義灌頂四個層次,是根據受灌頂者的根基而分開傳授的,受者能夠修到什麼程度,就授予相應程度的灌頂,決不輕易違越次第。

時過境遷,現在無上密宗的灌頂很多都包含了完整的四灌頂。雖然這樣做也無可厚非,但大家一定要量體裁衣,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適合的灌頂。目前,在灌頂方面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漢地。因為此前已經做過有關灌頂的開示,在麥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也有相關的內容,所以此處不再贅述。

第三個階段,是接受密宗戒律。實際上,灌頂和接受密乘戒是一回事,但榮森班智達將它分成了兩部分,首先是進入密宗的壇城,其次是受密乘戒。

受密乘戒之前,必須瞭解密乘戒的內容,再抉擇是否接受。也就是說,在接受灌頂之前,準備接受者首先必須拿到戒本,詳細閱讀與灌頂相應的密乘戒,並在確認自己能做到的前提下,才能接受灌頂,否則就不能接受。

戒律都是這樣。比如受居士戒,也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能守持哪幾條戒,就受哪幾條戒;菩薩戒也是可以選擇的,鈍根者只需受持一條願菩提心,其他的可以暫時不受;中等根機者可以受無著菩薩著作中所講的四條根本戒(分開有八條),其餘的可待將來再受;利根眾生則可以受持龍樹菩薩所講的二十條根本戒(也可以說十八條)。密乘戒也是一樣,只有量力而行,才是護持淨戒的必要保證。

令人擔憂的是,現在很多的授灌頂者在灌頂時,並不太強調密乘戒,求灌頂者也根本不知道在灌頂背後還有密乘戒的要求,都滿以為灌頂結束之後,就萬事大吉。其實,灌頂之後最難做到的,就是密乘戒。

第四個階段是聞思,這是極其關鍵的步驟。首先要學習密宗特殊的見解,然後再進一步學習密宗的具體修法。

第五個階段,是學成後到靜處修行。

以上是榮森班智達所講的學密的五個步驟。今天我們主要介紹第五個階段——修行,也即學習密宗的見解和修法。

三、略談密宗的見解和修法

密宗所有的修法可以歸納為兩條路,一是生起次第,二是圓滿次第。下面分別對其進行簡略說明:

1、生起次第

修生起次第時,一般要觀想本尊像以及佛的壇城,這有什麼作用呢?凡夫因為被無明所遮蔽,所見所及全都是不清淨的現象。通過密宗的見解,才使我們領悟到:這一切都不是實在的,是幻覺、是本來清淨的。

顯宗也認為,八地菩薩眼中的外器世間(即山河大地)是很清淨的。怎樣的清淨呢?彌勒五論的《經莊嚴論》裏講過 ,菩薩到八地時,開始轉識成智 ,當其五根識(眼識、耳識等)轉化成智慧以後,所見就如同極樂世界一樣:地面不再是土石瓦礫,而是琉璃珍寶等等……,其實,在人們心中所謂“琉璃”的概念也是不清淨的,但因為人們喜歡琉璃等珠寶,才將清淨刹土形容成琉璃等珍寶的樣子,這是針對人們的喜好而言的。實際上,在菩薩的境界中,一切都是智慧的現象、非常清淨的現象:所聞是妙法音聲,所飲是甘露……,當然,凡是言詞所能傳遞的,都屬於分別念的範疇,都無法真實地表達菩薩的境界。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顯宗認為:要想真實感受這一切,只有通過首先發菩提心,依顯宗的修法長劫修煉,積累無數資糧,證達無我空性,達到八地以上,才能依靠自己的修行現前萬法本來清淨的境界。然而,以密宗特有的修行方式,即使是凡夫,也能現見本來清淨的境界。為什麼密宗能辦到,而顯宗卻不能辦到呢?

《維摩詰所說經》中有這樣一段內容 :

一次,釋迦牟尼佛在傳法時講道:諸位菩薩如果想感受外境的清淨,就應當自淨其心。心淨,則外境清淨,修行至心淨之時,外境也會隨之而清淨。當時,舍利子也在佛陀身邊,他心想:娑婆世界這麼不清淨,難道釋迦牟尼佛的心仍然沒有清淨嗎?

佛得知他的想法後,便反問舍利子:生盲 看不到日月,這是日月的過失,還是盲人的過失呢?舍利子回答說:是盲人之過,而非日月之咎。因為盲人沒有眼睛,所以看不到日月,而不是日月不存在。佛又說道:娑婆世界的本體永遠是清淨的,但凡夫人就像盲人一樣,始終無法看見。

此時,一位從其他佛刹來至娑婆世界聽法的菩薩說道:我現在所見到的這個佛土就是清淨的。舍利子不以為然,就反駁道:此佛土是不清淨的!於是他們二人就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正當難解難分之際,佛以神通顯示了娑婆世界的本來面目,在場的所有人都親眼目睹到:娑婆世界就像西方極樂世界等諸佛刹土一樣,十分清淨莊嚴。

之後,佛陀告訴大眾:我的世界本身就是這樣,永遠都是這樣,只是你們沒有看見而已。

此經是純粹的顯宗經典,其中也提到了“世界本來清淨”的說法,可見本來清淨的觀點,並不是密宗所特有的。

榮森班智達講過,雖然在小乘經典裏,也有釋迦牟尼佛如何發心、成佛,以及諸多菩薩如何修行、成道、度化眾生的記載,但因為缺少相應的方法,所以小乘行者無法成就諸佛菩薩的果位。

同樣,雖然顯宗也談到了世界的本來清淨,卻無法令八地以下的修行者親身感受到這種境界。但是,因為密宗有更直截了當的、生起次第的修法。在了知萬法本來清淨之後,用生起次第的方法,就可以令不清淨的現象逐漸消失,而深切體會到這種清淨。凡夫修生起次第,也可以達到其最高頂點:在生起次第修起來之後,外面的一切自然顯現為佛的清淨刹土,這是密宗普通修行人都可以現量看到的境界。

為什麼要修生起次第呢?因為,我們凡夫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的所觸所及,都執為不清淨的事物。如果其本身就不清淨,那也無可奈何。但實際上,萬法都是本來清淨的。既然是清淨的,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能令這種清淨快速顯現呢?如上所述,顯宗沒有這種方法,而密宗卻有生起次第的修法。修生起次第的意義就在於此。

2、圓滿次第

圓滿次第有何作用呢?即使生起次第修得非常好,能夠現量看到一切外境皆為佛的壇城。但是,如果不能證悟空性,又會執著佛的壇城為實有。這時,雖然一切外境顯現為清淨,但這種對清淨的執著,與對不清淨的執著一樣都是執著,所以仍然要斷除。如何斷除呢?這就需要借助于圓滿次第的修法。

圓滿次第可以分為兩種:有相圓滿次第和無相圓滿次第。格魯派和薩迦派大多數圓滿次第的修法,都是有相圓滿次第,也就是氣脈明點的修法,如時輪金剛中的氣脈明點修法。

修氣脈明點為什麼能證悟空性呢?麥彭仁波切在時輪金剛的解釋中講過,假如在頭一點不疼的時候觀想頭痛,在觀想一兩天之後,頭肯定會真的痛起來,這是一種心的作用,但見效不是很快;如果另外一人直接用木棍打自己的頭,那麼在木棍落在頭上的瞬間,立刻就會有頭痛的感受。

這個比喻說明,雖然可以用顯宗《入中論》、《中論》裏的推理方法來推翻我執,但是進展很慢、效果不是很好,從凡夫修到真正證悟空性的一地菩薩,需要一個阿僧祗劫(無數大劫),這是一個漫長得連天文數字都無法表述的時間概念。

然而在密宗裏,卻可以通過修氣脈明點,快速地證悟空性。為何能夠快速證悟呢?因為我們的心和肉身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通過對氣脈明點的調節,就可以使心發生決定性的改變。

在觀修生起次第時,確實可以見到一切外境、眾生皆為佛的壇城。通過圓滿次第證悟空性以後,雖然佛的壇城依舊存在,卻能了達這一切並不是實有,而是如夢如幻的。這就是修圓滿次第的意義所在。

無相圓滿次第主要是指大圓滿,時輪金剛等續部中也有一部分。無相圓滿次第是指不借助於觀想以及修氣脈明點,而直接證悟空性的修法。它與顯宗的證悟空性有何不同呢?如前所講,顯宗就如觀想頭痛,僅能依靠推理來證悟空性。而密宗,特別是大圓滿,可以令一介凡夫,在剛剛發菩提心、剛剛進入密乘不久,不必經歷無數大劫,而是在短短的一生,甚至幾個月、幾年的時間內,就可以去感受、體會空性。顯宗的空性是理論上、字面上的概念,而密宗的空性卻是切身的體會,所以進步神速。

大圓滿中既包含了無相圓滿次第,也含攝了生起次第。但是,大圓滿的生起次第不是通過觀想佛像,而從外面看到本尊壇城,而是藉由禪定,從內心向外發出佛的壇城。這是沒有任何造作的、自然的、純淨的一種佛的壇城。

觀想唐卡雖然可以控制一些不清淨的顯現,但還是有造作的成分,因為唐卡畢竟是人畫的。譬如,如果用一束光照在唐卡的上半部分,而使唐卡的上半部分較亮、下半部分較暗,並以此唐卡為對境而作觀想。當生起次第修起來之後,所顯現的本尊或者壇城也會上半部分非常亮、下半部分很模糊。

這說明,這種生起次第是有造作的。雖然有造作,但它卻能控制我們對不清淨的執著。譬如,洗手用的香皂自身並不乾淨,終究要被洗掉,但我們卻可以用它來洗淨雙手。同樣,這種生起次第雖然有造作,但造作的東西也可以推翻許多不清淨的現象,所以暫時可以利用它。

然而,大圓滿卻不是這樣。修大圓滿時,不需要看佛像,也不需要觀想佛陀、本尊的容貌、身色、手印……而只需要入定。因為一切萬法的本性永遠離不開空性,也永遠離不開現象,入定修光明的同時,現象的部分自然可以爆發出來,那便是純潔而無有造作的佛之壇城。大圓滿沒有特意修生起次第,最後卻達到了比修生起次第更超勝的目的。所以,大圓滿修法涵蓋了一切生圓次第的修法。

以上內容,介紹了生圓次第的概念。雖然密宗各大派別的修法異彩紛呈、各有千秋,但所有修法都可歸納於生圓次第的修法當中。

以上所講的,是密宗一般的修法次第。因為環境、時間等各種因素,我們的修行不一定會按照以上順序進行,而往往是在出離心、菩提心等一系列加行修完以後,直接進入大圓滿的修法。因為大圓滿法,並不是專供出家人,或者高僧大德的修法。即使是像你們這樣的居士,在加行基礎打好之後都可以修,你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修大圓滿。

四、生圓次第與顯宗修行的差別

顯宗沒有生圓次第的修法,雖然其所抵達的最終境界與密宗一樣,但因為缺少這些見解與方便,所以其修行的效果與進展與密宗有著很大區別。經書上講過,顯宗從發心到證得一地,最上等根基的人也需要一個阿僧祗劫。但實際上,即使是顯宗的修行者,也不會需要那麼長時間,因為菩薩修到一定層次後,有種種方便法門,每一種方法都可以積累眾多資糧,在資糧道、加行道中,層次越高,能力越大,於一刹那間便能積累不可計數的資糧。即便如此,顯宗從發心到一地,還是需要很長時間。而密宗卻不是這樣,如果已經完全成就了學密的利根法器,則加行道只須六個月,資糧道也不會很長。在顯宗無法企及的時間內,就能到達一地。雖然顯宗不承認這一點,但無數事例可以證明,密宗修法的確有著顯宗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顯宗和密宗的差別在什麼時候就可以消失呢?如果學顯宗的人,證悟了顯宗的第一地,實際上也就證悟了密宗。因為在第一地之後,顯密是毫無分別、一味一體的。所謂密宗的特點,只存在於資糧道和加行道,也即沒有登地之前。

也就是說,在沒有登地之前,顯密確實有很大差別,但在登地以後,就沒有差別了。例如,在顯宗裏沒有金剛身的概念,更不可能有其修法,這是密宗特有的一個修法。密宗認為,人的身體雖然是不清淨的,但其中也有一些清淨的因素,如果能夠掌握這些因素,使它趨於成熟,在它成熟的同時,有漏的肉體就會逐漸消失,當它完全消失以後,肉身就轉換為金剛身。金剛身可以不受任何外界地水火風的影響。

然而,證悟一地的顯宗修行者,當他從一地的定中出來以後,立即就有了幻化身,也叫幻身或金剛身。雖然他沒有修過生起次第,但因為他證悟了光明,就會有幻化身。所以,在一地以上,顯密是沒有差別的。一地以上的顯宗修行者,最終也自然而然地趨入了密宗。

無垢光尊者、麥彭仁波切等大部分人的觀點是:因為在登地之後,並不存在顯密之分,所以即使根基較差的修行人,在登地之後,也可進入密乘道。麥彭仁波切等成就者甚至認為,如果快的話,顯宗的修行者在大資糧道時就會進入密宗。因為修大資糧道的人通過禪定,可以去諸佛刹土,在佛前聽法。在這些佛刹中,也有密宗修法的傳承,他可以因此而契入密宗。

顯密最終的果報有差別嗎?顯宗密宗都可以成佛,只是速度的快慢有很大差別。至於最後的果位,雖然有人說有差別,但蓮花生大士等很多成就者都認為,其最終果報是沒有差別的,兩者同樣都可以成佛。

此外,密宗幻身的修法是一種非常特殊的修法,但寧瑪派更強調虹身。幻化身有清淨和不清淨兩種分別,清淨的幻化身和虹身是差不多的。如上所講,修大圓滿時雖然從未觀想過唐卡,但在其證悟到爐火純青之際,頓時就可以顯現出五方佛的壇城,這時便可見到一切外境都是清淨的現象,身體也開始逐漸變成虹光身,此虹光身可以直接帶到佛的果位,最後成為佛的報身。

密宗通過無相圓滿次第的修法,就可以證悟龍樹菩薩《中論》中所講的空性;而用生起次第或圓滿次第,就可以證悟無著菩薩的《寶性論》和龍樹菩薩的《贊法界論》中的所有內容。以上簡略地介紹了密宗的一些修法及其意義。

有些人覺得密宗很神秘,這是因為對密宗的整個體系缺乏瞭解而造成的假相。其實,密宗一點也不神秘,只是它的方法很特別、很快速、做起來比較容易而已。譬如,因小乘見解不是很高,所以比丘戒的戒條很多,比丘尼的更多,要做到任何一條細微的戒律也不違犯是很難的。為什麼比丘(尼)戒那麼嚴呢?這就與其見解有關。

菩薩戒就不同於小乘戒,因為其見解超勝於小乘,所以戒條就不是很多。因為,菩薩戒既要考慮自利,也要考慮利他,既然是利益眾生的動機,就沒有必要過分謹小慎微、瞻前顧後,很多方面都可以有一定的寬鬆度,這樣才能更加遊刃有餘地利益眾生。

在密宗裏,如果沒有證悟密宗的見解,就另當別論,如果已經證悟了,就不象顯宗的戒律那麼嚴,這也是與其見解密不可分的。所以,雖然密宗的修行輕而易舉,戒律也張弛有度,然而成就的速度卻是迅速快捷的,這就是密宗的特點。你們學密的機會不是很多,僅看一兩本書,並不一定能將密宗的全貌一覽無遺。所以此處提綱挈領,以簡略通俗的語言來描述密宗的修法,使大家對密宗有一個粗略的概念。

五、使修行抵達終點的順緣

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具體修法這裏暫時不講。在具體修行時,首先不要之過急,倉卒地去修密法,目前最重要的,是穩紮穩打地修出離心和菩提心。特別是菩提心,雖然說起來很簡單,但要真正做到,我覺得並不是很容易。我們學佛那麼長時間了,也比較精進,但直到現在都還沒有圓滿世俗菩提心。顯而易見,菩提心的確是得之不易的。

發菩提心的頌詞念滿十萬遍,是否就意味著菩提心圓滿了呢?決非如此!念誦這個偈子雖然有加持,也有善根,但念完後到底有沒有菩提心,卻並非以此為準繩。

偶而生起“我要為度化眾生而成佛”的念頭不難,但是要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去實踐這種理念卻並不容易。雖然平日打坐或平安無事時,我們也會真誠地發願:我要為度化眾生而成佛!但在最關鍵的時候,在我們的實際行動中卻不一定能看到 “菩提心”。比如,在為了利益他人自己反要痛苦的情況下,很多人就會猶豫不決,甚至退避三舍。此時此刻,我們的菩提心在哪里呢?早就無影無蹤了。

作為菩薩,必須能夠無條件地付出,我們能做到嗎?有多少人敢面無愧色地拍胸保證?所以,千萬不能輕視出離心與菩提心,以為在此之上還有更好的法門。出離心與菩提心,就是淩駕于一切修法之上的無上大法。

以前的高僧大德在引導弟子的時候,首先只為弟子傳出離心的修法,並告訴他們:“在這些修法之上,沒有任何更高的法,所以你們應當精勤修持。”弟子們也堅信這是唯一的解脫道,並嚴格依教奉行,最終修出了真實、穩固的出離心。

這時,上師又告訴弟子:“在出離心的上面,還有一種叫做菩提心的無上修法,你就去修菩提心吧。”作為本分的修行人,仍然會一絲不苟地依從上師教言,毫不遲疑、潛心專注地修菩提心,並最終修出了真實無偽的菩提心。

最後,上師告訴弟子:“這些都是很好的,但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就是空性,這個法修好以後就真正沒有再高的法了。”弟子於是又再依密宗或顯宗的修法而修空性。因為前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證悟空性也就成了指日可待的事情。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只有不玩弄技巧、不耍小聰明,視上師的一切教言為究竟的弟子,才能夠窺探到與上師智慧無二無別的奇妙風景。

也許有的自以為根基上乘的人,會對這種作法不屑一顧,認為這是針對下等根基的迂回之途。就自作主張,徑直趨入正行修法,修了幾年之後,不但沒有收穫,反而每況愈下,最終連原有的信心都喪失殆盡。勞而無功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自以為是,不重視基礎的鋪墊。有些居士會自命不凡地說:“某某上師已經開許我不修加行,所以我不用修了。”於此,我不得不再次提醒道:這樣的所謂開許,就是開許你不走解脫道。如果不能得到最終的解脫,這樣的開許又有何意義呢?

從前色爾壩有個修行的地方,那裏有一位大圓滿成就者叫秋央讓珠上師,他引導弟子的方式,也是十分講究次第的。到他那裏已經三四年的人,還不能聽到他親自傳的一句法。只是由其他堪布為他們傳皈依及出離心等修法,並讓他們去實修。在出離心、菩提心修得非常扎實的時候,他才為其傳講大圓滿。

文革期間,由於他的弟子們具備了強烈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所以對世間事務也不感興趣,這樣反而避免了很多挨打挨鬥的可能,很多人都在山洞裏堅持修行。時光荏苒,幾十年過去了,上師的弟子們都紛紛辭世,令人驚歎的是,幾乎所有的弟子,都示現了不同程度的成就相。雖然這一切,無不歸功於秋央上師的不共加持力,但與他老人家注重基礎的引導方法也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如果上師們只是一味地傳講高深法要,居士們也是千方百計地想儘快得到灌頂,以便翻閱只有灌頂之後才能看的法本,在了解法本的所有內容後,仍是永無饜足地追求所謂“更高”的法要,卻將基礎修法棄置不顧。這種棄本逐末的作法,無異於擔雪填井、緣木求魚。最終結果,只會自取其咎。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出離心和菩提心,是與證悟空性相輔相成、形影不離的良伴,我們一定要對此加以重視。要知道,只有從出離心和菩提心出發,才能抵達究竟實相的終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篇回應:過客 來自 貼於 2004/8/30 上午 11:35:01
末學拜讀後深感獲益良多
感謝這位大德的轉貼


貝諾法王開示於毗瑪拉米紮灌頂法會

今天來到此地的各位同學,我想都是在佛教的背景中長大的,不過也許有人對金剛乘的佛法不熟悉,沒關係,我會花一些時間來對各位解釋。

首先在接受任何灌頂前,都有一個淨化的過程,我會拿起寶瓶,內裝甘露水倒在各位手中,請各位喝下去。這是代表把我們所有的愚痴、無明淨化,令我們能了解自己的本性。

一般而言,我們在世上,無論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在學校中,老師給我們許多教導,而在我們心中也逐漸累積這些教授,並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接受傳法、灌頂,是在內心中,繼而將它付諸實現。

無論是一般佛教,或所謂的金剛乘佛教,都是由釋迦牟尼佛所傳下來的。而所有的傳承,都是由本初佛普賢王如來代代相傳,經由傳承的加持,最後傳到今天傳法上師的身上。因此我們參加法會時,每個人都可以得到歷代傳承祖師的加持。

如何去了解什麼是加持?舉一個例子,譬如:要釣魚,一定要有魚鉤才能把魚釣到;我們的歷代傳承祖師,只要對他們有足夠的信心及虔敬心,我們就可釣到,得到加持。所以光是譬喻,很難完全表達出到底什麼是加持,但這可以幫助大家去了解。

同樣的,我們的灌頂上師,他透過觀想種種不同的佛菩薩本尊,同時也觀想寶瓶──佛菩薩住的地方為壇城。他藉著觀想方法,來使我們得到加持,使我們喝下去的不只是一般的水而已。

灌頂的第二步驟,我會拿出一個「多瑪」,即食子。它雖是小小東西做成的,但我們要觀想它有全宇宙那麼大,這個東西是要淨除我們在灌頂過程中所有的障礙。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去世,我們過去生生世世之中,造作了許多惡業,這些惡業會形成接受純正教法的一種阻礙。為了要遣除這種障礙,因此等一下會供養一個「多瑪」出去,這是關於食子供的一個簡短的解釋。

在接受灌頂之前,首先要生起菩提心。身為佛陀教法的追隨者,即一般所說的佛教徒,我們就應效法佛陀曾經所做過的一切。他在過去,是藉著協助所有的眾生,積聚了許多的功德而成佛,所以我們應循著他的榜樣來升起菩提心。

在此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宗教,其中有一些人贊同人類有過去世及未來世,有一些則不,但所有的佛教徒,都同樣相信有所謂過去世及未來世。所謂的前生及來世,並非佛陀所製造出來的,而是生命本來的狀態。即使你認為沒有所謂的來生,因而造作了許多惡業,將來仍然必須面對你所曾經做過的一切果報。

能夠完全的相信有所謂前生、來世及因果,還是根據一個全知者──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而我們事實上無法了解太多東西,也無法了解佛陀有多偉大。因此,如果說,我們由於沒有親眼見到這一切事情的發生,便認為它不存在,也不相信它的話,很顯然的這種念頭是不正確的,因此相信在座各位從未看過西藏到底長得什麼樣子,但是西藏確實存在。

在我們這個時代,發現一些小孩子,他們出生後仍能記得前一世的事情,如家裏的狀況以及曾發生的事;在他能說話時,他會把前一世的記憶告訴某些人。事實上這些小孩子並不一定是我們所謂的轉世活佛,他們也沒有很高度的精神成就,但這些小孩子,可以作為有前世的佐證。

因此,我們應嘗試著去相信因果的關係,以及前生和來世。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得到快樂,但如何得到幸福快樂呢?我們必須去做一些善行。每個人都想避免痛苦,不想得到一些不快樂的事情,就必須避免去做壞事、不善的行為。這些教法是來自釋迦牟尼佛,而佛陀告訴我們這些話,並非為了得到好名聲,而是為了真正來幫助利益所有的眾生,讓所有眾生都能從痛苦中解脫,得到自在。

在輪迴中,無論我們做什麼以試圖得到快樂,其結果往往是無法如願,反而增加痛苦。其實透過一般世俗的努力是無法達到真正快樂的。各位都相當年輕,都還想做很多事,得到很多東西,但當你得不到、做不到時,你就會感到痛苦的存在。

對於那些想達到究竟解脫自在的人來說,初發心是最重要的事。釋迦牟尼已成佛,他告訴我們真正得到快樂的方法,就是不要自私,盡力去幫助他人,這才是真正得到快樂的方法。

如何利益他人?幫助其他的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我們要去思維所有的生命並是「其他」的生命,然後我們在幫助「其他」的他們;而是,所有的生命存在都曾是我們的父母,在此情形下,你很自然的,就會主動想要幫助他們。為什麼說所有的生命都曾是我們的父母呢?因為我們在無量無邊的輪迴中,每一次轉生就有一對父母,父母對我們十分慈愛,我們在生生世世之中,計算起來,生生世世的父母數量也是難以估計的。因此,只要我們一想到,便會想要去幫助他們。一切眾生都在輪迴中受苦,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呢?就是要想辦法讓他們離開痛苦的狀態,而幫助他們離開痛苦最究竟的方法,就是修持佛法;而事實上,除了修持佛法外,我們別無他路可走。剛才所講的,就是如何發菩提心。而我們發菩提心時,不要因為對象跟我們之間的親密或疏遠而有所差別。譬如,他是你的父母或親戚,你就對他好;他跟你沒關係,你就對他冷漠,這是錯誤的。我們必須要平等慈悲一切眾生,這就是菩提心。

佛陀曾說過,造成我們輪迴痛苦的根本,主要有十種原因,即十不善業,包括身所造的三種不善業──殺生、偷盜、邪淫,即傷害其他的生命、去偷別人的東西、還有不正常的性關係。我們在語所造的有四種惡業──兩舌、惡口、綺語、妄語──即挑撥離間、說傷人心、說一些不實在、沒意義的話及說謊。我們的心造作的惡業有三種──貪、嗔、痴,這十種不善業即是造成我們輪迴的根本。這十不善行之因,主要是來自五毒──貪、嗔、痴、慢、疑,它們藉由身、語、意所造作出來的果便是十不善業。例如,我們要如何對那些令我們生氣的人或事,免除生氣發怒。

當我們要生氣時,首先要想,必須要忍耐下來,不要升起一種想跟他吵架的心理,如果你做不到的話,你的染污不僅會增加,而且也會導致你與對方的爭執。常常有一些人講,我已經盡力在修行,或我的修行已經算不錯了,但我的父母不喜歡我修行,或誰不喜歡我走修行的路,因此,對父母或另一半起鎮恨心。事實上,你不需要生氣,因為這正是你修忍辱的最好機會,去除你生氣的習慣的一個機會,由於有這種會令你生氣的對象,你才有機會去練習如何不生氣。因此,我們應隨時把握這種機會,不要讓五毒來增長。

過去在西藏,有很多修行人都在空曠無人處的山洞修行。當他們在修行時,沒有人會令他們生氣,也沒有人給他們機會,因此,這樣的修行人會養猴子一類的動物,讓它們一天到晚來打擾,他們也就藉此來練習忍辱,增長忍辱方面的功夫。當然,各位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事會打擾你,讓你生氣,所以你有許多好的機會練習忍辱。為什麼順便談到這一點?只是要告訴大家,我們首先應該了解如何去修行,之後,如何增加修行的功夫,這是很重要的。剛才所談的許多事情,重點在於,我們一定要生起利益他人,幫助他人都能成佛的菩提心,在菩提心之後,必須要具足信心,在有信心的情況下,來接受灌頂。

在過去,佛陀或其他佛還在我們這個世界的時候,佛陀曾三次轉法輪。他們的法門有四萬八千種之多,這四萬八千種修行法門,無非就是要淨化我們一切的污染。所以,金剛乘或密宗教法,是由法身的原始佛──普賢王如來所傳出,他傳給五方佛之後,再傳給第六佛金剛總持,由金剛總持以三種方式傳下來。第一種為心印傳承,第二種為表示傳承,第三為口耳傳承。此教法即是透過上述三種方式傳下來的。所謂大圓滿的教法有十二位主要的老師,而佛陀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我們這個世界一共活了一百歲。所以釋迦牟尼佛總共曾三轉法輪,他在最後一次轉法輪時,傳出了金剛乘的教法,傳法的地點、時間及受法弟子都有很多不同一般大乘之處。

一般而言,相關於大圓滿的教法,一共有六百四十萬冊之多,而這麼多教法不單單計算在我們這個世界內的,還包括了宇宙其他地方教法的總合。祕密的大圓滿的教法,它是在一個祕密的神聖地點,由空行母藏在一個德謝滇巴舍利塔內,後來有所謂的八大持明者來取出這些東西,然後圓滿修持,得到佛的成就,而無間斷地將法傳到今天。

現在,今天灌頂部分,要給的灌頂的成就者的名字為毗瑪拉米紮(無垢友),他是一位大班智達──超博士。這位偉大的班智達毗瑪拉米紮是印度八大持明之一,在那瀾陀寺的大學者五百位班智達裏面,他是最棒的一位。大圓滿的教法是由持明者噶拉多傑傳給咧,再傳熙日森哈,由熙日森哈傳給毗瑪拉米紮。毗瑪拉米紮在藏王的邀請下,跟著蓮花生大士一起旅行到西藏去。他們在西藏建立第一座大佛寺,叫桑耶寺。他是當時的一代大師,也是將大圓滿教法傳到西藏去的祖師。這位偉大的大班智達最後是化成虹光身走的,即身體化成像彩虹一樣的光體,這種虹光身的境界,叫「嘉魯頗哇千波(大遷轉虹身)」。他最後離開西藏,到達中國的五臺山,據說到現在還活著。而對毗瑪拉米紮有信心的人,到現在還是可以見到他。據說此後每一百年,毗瑪拉米紮就會化現,再一次出生在此世界上。過去曾在西藏化現一祖師龍欽巴,後來也示現為一個大堪布──堪布阿格旺波。

接受灌頂前要先供養曼達,並結手印。把少許米置於掌心,手印和米代表我們所觀想的東西。中間會指代表須彌山──宇宙的中心,另外四隻手指相接處代表四大洲──東勝神洲、西賀牛洲、南瞻部洲、北俱盧洲──代表佛教的一個宇宙。我們透過這樣的觀想,把全宇宙的東西,包括天上、龍宮、人間所有一切財寶,觀想把它獻給傳法上師,向他祈求珍貴的教法。

接受灌頂前,我們要觀想傳法的金剛上師,和今天要傳的祖師或本尊是無二無別的,他們事實上是一切佛菩薩的總集。接著,我們要念誦七支供養文,裏麵包括皈依,自今日起至成佛止,都要皈依三寶。第二、發菩提心,接受此法不是為了自己,而是要度脫一切眾生。第三、懺悔過去一切業障。第四、隨喜一切功德。第五、請轉法輪,希望請佛菩薩、上師能繼續不斷的將法傳下去。第六、希望他們不入涅槃,不要太早離開我們這個世界,要來利益、解脫一切眾生,希望他們也能同樣得到利益。最後,希望所有眾生皆能達到解脫的境界。

為了領受如雨般的加持,我們首先要觀想空性,從空性中觀想現出一朵蓮花及月輪。此地所謂的空性,就是停止過去、現在未來的念頭。此狀態即空性,不是大圓滿證悟後解脫自在的境界。論釋空性有三種層次,最高一種就是能真正認識心的本性,但在此所說的只是暫停過去、現在、未來的念頭。空性中,出現一個「滂」字,由「滂」字化成一朵蓮花出生。蓮花上有一個滿月輪,在此蓮花月輪座上,出現一個暗紅色的種子字──「吽」。觀想「吽」字放光,光芒照到所有十方三世諸佛淨土去,光中有許多珍貴物品供養諸佛,當收攝回「吽」字時,諸佛加持力隨著光芒「吽」字,清淨我們一切的障礙及惡業。當光收回時,觀想「吽」字轉化成毗瑪拉米紮。(中略)然後觀想我們眉喉心輪有嗡啊吽三字,放光至十方諸佛淨土,空中有種種供養寶物,然後光帶著十方諸佛的加持力回來。光收攝回來時,其中充滿大大小小的毗瑪拉米紮的樣子,如下雨般降下溶入我們的身體,我們便因此得其身口意的加持,淨化了身體,並與之合一。接下來為灌頂正行部分。(中略)

一般而言,有許多三昧耶戒須要去持守。這裏的三昧耶則指要守護身、口、意的誓戒。身的方面,要盡力依照法本去修此法,且不要輕視修法的上師及毗瑪拉米紮。語的方面,要儘量持咒,且不可以說謊。意的三昧耶,要做一些禪修,常常保持我們的心如同傳法上師的心,即與毗瑪拉米紮的一樣。

我們皆是佛教徒,在藏傳佛教中分為四個主要教派,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勿去輕視其他教派。不管你屬於何宗派,都應彼此尊重對方,因為所有教派皆是佛陀的法教。如果談到佛教,佛教又分大、小乘,不管你追隨的是那一乘佛教,都應對佛陀有同樣的信心,並彼此敬重。不論屬於那一個佛教傳承,都應儘量去保持此傳承純淨,還有,不要去批評其他傳承的上師。我們只要持阿彌陀佛的名號,便可往生西方淨土,但是對於那些喜歡批評其他傳承上師的人,往生是決沒希望的。

所有宗派都是佛教的一部分,都是平等的,不管你屬於那一宗派,都要去尊重其他教派。當我去歐美國家時,常有許多學生來問我有關派系的問題,我總是給他們同樣的忠告──要去敬重其他教派,同樣的,我也這樣告訴大家。也有許多人問,若修蓮花生大士法,是不是就不可以修綠度母或觀音法?有這種錯誤的心態者是心胸非常狹小的佛教徒。事實上,每一尊佛菩薩皆是一樣的,我們應對任何佛菩薩都具足同樣的信心及虔敬心。如果仇視其他教派,就不會增長修行利益,反而會阻礙修行,阻礙達到成佛解脫的過程。(吉祥圓滿)

貝諾法王給弟子們的一封信
敬愛的同學們:
与法相關的典故要經常放在心里。我們除了今生与來生之外,別無他事,自是應為
來生著想,這很重要。為什么呢?因為流轉於無邊的輪回中,飽受著無盡的痛苦。
能夠解救這個痛苦的,除了三寶之外,再也沒有誰了。主要是自己要相信因果并知
取舍,最為要緊。
由於追求現世財富、幸福而不知足,造成今生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無法做到;縱
然勤奮也無所獲。主要的是應當祈求三寶。修學佛法首要應依止具德上師,凡師所
囑,竭誠遵從。
依上師所教的前行:人身難得、壽命無常、業力因果、輪回過患等四轉心思惟与解
脫功德,調整轉心,是很重要的事。還沒有生起出离輪回之心以前,修行就像是個
影子一樣,無法做得很正确。未證大菩提前,要勤修四轉心思惟。這樣的話,自己
的心和法就可以結合在一起。
為了證得佛果,大乘之道的基礎如果已經具有的話,就已經足夠了;沒有的話,就
是很欠缺遺憾的。此基礎即是利他菩提心。這樣的菩提心以分別心來做的話,就不
是清淨的菩提心。利他菩提心第一個要先對自己的母親發起,再來對無邊的所有眾
生。未生起深切悲愛不忍之心前,要經常觀想、打坐。在世俗諦中,有愿菩提和行
菩提的發心、波羅密多之路。要不斷地努力修持於胜義菩提心--恒常安住於空性大
离戲禪定。若經常這樣修持的話,將能漸次清淨二障及習气,進而究竟圓滿的胜義
菩提心就會生起。這個時候,就能給予一切眾生廣大的利益和安樂。
然后就是不共內加行:對著三寶,我們以身、口、意,虔誠地恭敬。秉持著不論身
處任何苦樂的因果報應,都只有三寶才能救度我的信念來求取皈依。感念母親的恩
德,發起菩提心。(淨除)自他一切眾生的罪障,要修持金剛薩埵法。自他所有福
報,以特殊方便獻供曼達。如甘露雨的上師相應法,親自體驗得到心髓的加持等等。
自己的三門(身、口、意)必須要确實与法融合,這樣做非常地重要。
我們本來清淨,內外情器世間全部都是淨土,生死的所有眾生本然皆是佛父、佛母。
但是因不清淨的能、所二取和錯亂尋思的染污所纏縛,所以一直造做惡業,飽受無
邊的痛苦。佛的大慈大悲智慧身--寂靜及忿怒,和半寂半忿的,姿態不同的本尊、
眷屬和父母等,這不可思議的佛力讓雖然(所顯)不清淨的所有眾生全部都化為清
淨,并助其增長。為了得到究竟普賢王如來的果位:外器世間是本尊淨土,內情世
間一切眾生是本尊的顯相,一切聲音是本尊的咒聲,一切念想皆是本尊的智慧或本
尊之心中心。禪定之命、咒輪收放、佛身顯相,本然如此。
最后,自己确定已經清淨,收攝一切淨光入於大离戲禪定;出定,再觀淨光之本尊,
一面二臂。日常行為應結合生、圓次第(生起与圓滿次第)等等而禪定。其他究竟
見地上制心的要訣,應將具德上師視為真佛。收心有口訣、次第、解脫,了悟本心,
不會走上散漫不可收拾。全部大圓滿瑜伽四相(法性現前、證悟增長、明智如量、
法性盡地)要精勤地實踐,這樣的話,就會得到一生成果(即生成就)的因。但是
心思太放逸散漫、沒有很用力地修行的話,要得到究竟了義是很困難的事。應當視
為:德性自牧、裨益自身地修行。講到這里結束。本人沒有什么學養,也沒有圓滿
斷證的功德,但是為了自己的弟子們在修行佛法上,需要容易聞、解、實行的方法;
因多年的敦請,不好推辭,故作此文,以答弟子們的誠懇。
 


貝瑪諾布

堪布札西徹令仁波切、新店中心常駐喇嘛鄔金天津 合譯
貝諾法王一世
智旺貝瑪諾布圖登諾布卻吉札揚
1679-1757

第一世智旺貝瑪諾布仁波切是殊勝十一化身中第七位;於西元1679年,藏歷第十一繞迥土羊年,誕生在阿丘鎮(金剛持明袞桑喜饒的誕生地)附近極為祥瑞的聖地佳裏。掘藏師惹那林巴所取出的伏藏法中有一項預言:「噶陀南方牟尼具名生」「他若值遇曼寧怙主(寧瑪巴的具力大護法)伏藏法,將可以迅速獲得修持成就。」這預言又繼續說道:「南卻天法的曼寧怙主的教法持有者,名為貝瑪牟尼(牟尼,或為「摩尼」,皆是諾布的梵音,意即「珍寶」)。」這些預言揭示並協助尋獲第一世智旺貝瑪諾布仁波切的轉世。


第一世智旺貝瑪諾布仁波切承認自己是五百班智達之頂嚴──毗瑪拉米紮(無垢友)與金剛持明──掘藏師嘉稱寧波的化身。在孩童時代,他被人昵稱為「嚕毗」。當他在很年輕的時,於孟松地方晉見金剛持明──掘藏師珠古明珠多傑,並經允許開始修持南卻(天法)伏藏法。在二十一歲時,晉見金剛持明袞桑喜饒,並儘可能地接受許多珍貴法要。他的主要根本上師為白玉第二代法王貝瑪倫珠嘉措,在他座下,第一世貝瑪諾布仁波切接受了比丘戒和完整的瑪哈、阿努、阿底瑜伽等教法以及「卡傑」、「恭督」、「惹林(惹那林巴伏藏法)」等岩藏法,還有珍貴的「南卻」和「嘉稱寧波」的伏藏教法。從三位大師處,不僅受持了如是教法,也受持了「集經」、「幻化網續」、「心部三法」、「密意集會」與教傳等傳承法教。

要言之,第一世貝瑪諾布仁波切從他的根本上師處,滿瓶傾瀉、毫無遺漏地接受了所有白玉傳承中實修的教傳與伏藏法門。貝瑪倫珠嘉措傳授南卻伏藏、無二大手印與大圓滿阿底瑜伽,以及掌中佛等教法給貝瑪諾布仁波切。之後,貝瑪諾布從前行至淨光妥噶(頓超),各個次第的根本修持悉皆圓滿成就,並確信以實證本然清淨見──「徹卻」(立斷)。接著,他並進一步圓滿證悟俱生智的四相(法性現前、證悟增長、明智如量、法性盡地)而獲得頓超的自然成就。因為他殊勝的證德成就,貝瑪諾布獲得「智旺」(具力成就自在)的榮銜。


智旺貝瑪諾布仁波切具足如海般的教證智慧,並從許多偉大的上師處接受了無數深廣的教法。他與尼薩的貢噶雷巴炯內以及噶陀的賈瑟蘇南杜伸互為師徒,相互傳手許多新、舊教派的灌頂和口傳。他邀請遍智卻及炯內、錫度仁波切來白玉達果。當時,錫度仁波切為喇嘛袞桑益西舉行超渡法會,並為兩百多位僧眾授與比丘戒。

值此殊勝際會,智旺貝瑪諾布仁波切向錫度仁波切獻上無數供養。此外,為了表達對錫度仁波切及第十世夏瑪巴卻竹嘉措的敬意,他舉辦了長壽法會並獻上所有南卻天法、惹那林巴岩藏法的灌頂及喇嘛恭督的口傳。錫度仁波切則給予智旺貝瑪諾布仁波切「阿努瑜伽」的灌頂。


之後,貝瑪諾布仁波切在白玉寺院下方區域建造了一個新的閉關中心,並終其一生主要在此關房中閉關實修。在吉祥的時節,他會為極為廣大的弟子們灌頂、口傳及給予祕密口訣心要。有為數極多的弟子們展現了出生起、圓滿次第的成就瑞兆,圓滿了最高的瑜伽修持。當時的德格王丹巴澤仁敦請智旺貝瑪諾布仁波切擔任國師,邀請他造訪並加持他的宮殿──龍竹登。在此次造訪中,智旺貝瑪諾布仁波切表達了他要依照薩迦派的傳統,表演普巴金剛舞的意願。雖然對此傳承不熟悉,且從未練習過此喇嘛舞,然而仁波切仍舊將此普巴金剛喇嘛舞展現得完美無暇,許多幸運的觀眾還見到仁波切身體騰空、足不履地。在此同時,遠在衛藏的薩迦達欽仁波切遙望東方,讚嘆道:「今天,在康地東方有一大菩薩正在做普巴金剛喇嘛舞,令無數見聞者悉皆解脫!」
 
當他造訪德格倉喇時,智旺仁波切建立了定期舉辦「通珍根敦利布(觀世音七世加持丸)」偉大成就法會的傳統。他在當地利益眾生的覺悟事業深深地為當代偉大的成就者,諸如:遍智錫度仁波切、蘇貞初欽仁千等所稱讚。智旺貝瑪諾布仁波切的主要心子為噶瑪紮西及多傑札西。有許多他的弟子們在一生中達到圓滿的證悟。

知道已經達成利益眾生及護持聖教的神聖使命,智旺貝諾仁波切於西元1757年,世壽七十五歲時,在種種成就的瑞兆中,將他的密意融入法界。他神聖的金剛肉身舍利被安置在他祕密關房的一座木製舍利塔中。

以上第一世怙主智旺貝瑪諾布仁波切應化傳略,至此結束。

貝諾法王二世
智旺貝瑪諾布華欽都巴
1887-1932
第二世智旺貝瑪諾布仁波切華欽都巴,也叫做「智旺貝瑪袞桑諾布」,是白玉傳承第九代的法座持有者,也是法王十一位殊勝化身中的第十位。第一世貝諾法王圓寂前,指著室外的一棵柏樹說:「當此柏樹初生果時,我之轉世亦必在來。」

後來,果如前是法王的預言,殊勝轉世果真於那時再來。第八代法王──噶瑪古千三世多阿卻吉尼瑪曾在夢中見到一座舍利塔,塔中瓶門內有蓮花牟尼寶珠,這也預記了第二世貝諾法王的轉世。另外,尊貴的導師──第一世蔣貢公珠(康楚)仁波切羅卓泰耶和許多已經照見自性的諸位大師們都一致確認貝諾法王二世的轉世無誤。而與第二佛龍欽巴尊者和無垢友尊者無二的噶陀堪欽阿格旺波仁波切(貝瑪勒遮嚓)也以智慧觀照化身(貝諾法王)為「金剛手菩薩、卻倫噶當巴法王、赤松德真王的天子益西洛巴、蓮師二十五弟子中的拉龍華吉多傑、大伏藏師桑吉林巴、第一世多珠欽仁波切袞桑賢彭、第二世多珠欽仁波切晉美彭措炯乃的歷代轉世。

九歲時,仁波切親見蓮師並蒙受加持,並從第八代法王卻吉尼瑪處受皈依戒,聽聞「惹那林巴伏藏」、「南卻天法」、「嘉稱寧波伏藏」、「噶瑪林巴伏藏」等伏藏教法等一切種類,還有多康及衛藏地區的二重法軌和教傳傳承之一切法門,以及甘珠爾(大藏經)和大寶伏藏等法門。

仁波切二十一歲時,上師噶瑪多阿卻吉尼瑪圓寂,仁波切至為悲痛。印為尚未從上師處學完「八大黑嚕嘎心要」,後來上師連續三天入夢中傳授,自此仁波切具有超凡之能力與迅速閱讀的能力。加通錫度仁波切表示,第八代法王已經以本智心印灌頂給其心子貝諾法王。

仁波切由堪布阿格旺波那裏,得到種姓寶冠,執掌從龍樹菩薩以來的戒律傳承,為上座長老;從米龐仁波切和蔣貢公珠仁波切處得到許多成熟解脫的甘露法教,全部都修學圓滿。法王於一生中,對於具足信心的有緣弟子敷演多次大灌頂法會。特別又因為夢兆,傳授過五次的大寶伏藏法。仁波切亦是精通五明者,也教導弟子學習。

伏藏導師桑吉林巴預言過白玉大圓滿傳承將會出現佛學院,宏揚顯密二乘的教法。一如其預言,第二世貝諾法王再1922年於白玉寺中創建佛學院。此外,法王也興建許多新的寺院。

第二世貝諾仁波切在修持方面,現前明空本淨之本智,獲得光明頓超之證悟增長之相,並擔負起御眾持明憤怒金剛及教授深法的重責大任,對於白玉教法的傳承和光明實體之教法都有直接或間接無上的復興功勞。

上師堪布阿格旺波思念仁波切,仁波切及以其身示現於空中。阿格旺波仁波切詢及其身體狀況及其他;仁波切表示:他已經能夠自在出入法界,唯一遺憾的是未能多隨侍上師,但是承諾上師將迅速再來。1932年三月,也就是第三世法王出生的那年,第二代法王回歸法界。時年四十七歲。經由堪欽阿格旺波仁波切多次勸請,果如所願,殊勝化身於該年十二月亟速降臨,應化度眾。

貝諾法王三世
智旺貝瑪諾布圖登諾布卻吉札揚
1932─
公認為印度大班智達毗瑪拉米紮(無垢友)化身的第三世智旺貝瑪諾布仁波切(貝諾法王)於西元1932年(藏歷水猴年)十二月降生在東藏康省(西康)一個稱為波沃的地方(古稱波密,又稱波窩)。父親叫做蘇南久美,母親叫做宗吉。此村落在寒冷乾燥的冬天是看不到花朵的,但是仁波切誕生時,此地卻出奇地綻放芬芳的花朵。根據第五世佐欽仁波切以及噶陀堪欽阿格旺波仁波切的預言,指認出第三世貝諾法王。第五世佐欽圖登卻吉多傑如是說出貝諾法王的出生地:
聖地部波上方之處中 妙主岩山任運莊嚴頂
種種綠樹海寨莊嚴飾 極淨清涼大河南邊流
父母蘇南吉其名具者 吉勝慧兒於水猴年生
教眾藥石善名妙善升 佐欽王世卻吉多傑志

五歲時,貝諾仁波切被迎至西康白玉祖寺,在上一世秋竹仁波切圖滇卻吉達瓦和第十代法王──第四世噶瑪古千仁波切噶瑪帖秋寧波的主持下,在其前世的法座上行坐床典禮,正式認證他為第二世貝諾法王華欽都巴(1887-1932)的轉世,及成為第十一代白玉傳承法座持有者。

一位當代精通大圓滿的卓越行者──噶陀堪欽阿格旺波預見此新轉世的特殊使命,而給予此孩童皈依戒、文殊菩薩灌頂和一尊神聖的佛像,並為他寫下至今仍被全球成千上萬弟子持誦之長壽祈請文。

 寧瑪巴的六大寺廟之一──白玉南卻祥丘卻林,乃在當代德格王拉千蔣巴彭措及翠千桑給登巴的贊助下於西元1665年興建。蓮花生大士所預言的岩藏取者及卓越的大圓滿上師──持明袞桑喜饒,是此寺的開山祖師。袞桑喜饒是大成就者噶瑪恰美仁波切與南卻天法虛空藏的掘藏師──德千祖古明珠多傑的入室弟子。由於上師的加持和自勵,此寺乃迅速地發展成西藏最大的寺廟之一。在子後幾個世紀,白玉寺(通常被稱為「東方輝煌的白玉」)在歷代傳承持有者的領導之下,已成為虔信教法與精進修持都極負盛名的道場。千百僧眾達到虹光身及其他精神成就。貝諾法王的職責在監督此主寺與遍布全藏四百座以上的分支子寺和世界各地的佛學中心,以及教育包括超過三十萬的出家僧尼的四眾弟子。

貝諾仁波切童年時期是在白玉和達果度過的。在那裏,他從負責將他培育成為第十一代傳承持有者的第十代持有者噶瑪德卻寧波及其他珍貴的上師處研讀及接受教法。當他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有一天,他拿著一支珍貴的金剛杵玩耍,一不小心將之掉落在地上,摔成了兩截。由於不願上師責備,他用自己的唾液將此兩截段落的金剛杵重新黏合起來。此金剛杵卻因此比以前更加堅硬。在另一個法會上,他不小心將手中的金剛鈴掉落在石板上。在場大眾都認為此金剛鈴必碎無疑,但仁波切將他拾起後,發現它卻是完好如初的,且聲音比過去還要宏亮。

當仁波切還是一個小男孩時,有一天,一位老年人走到仁波切面前,堅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