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  題:中觀宗宗義-1
發 表 人:龍蝦(euler344)
發表時間:2005/03/17 21:39:00






(摘自《四部宗義要略》,收《甯瑪派叢書》見部《九乘次第論集》附錄
  敦珠法王 造論
  談錫永 譯(轉自:頂頂華聞 www.TopChineseNews.com )
中觀宗分二:外宗、內宗。
  外宗說無體性,屬粗品;內宗說了義大中觀,屬細品。
  外宗複分為二:中觀自續派(Svatantrika madhyamaka)、中觀應成派(Prasangika madhyamaka)。

  一、外宗
  ㈠自續派
  毘婆沙部、經量部及唯識宗,三者宗義皆落體性邊,故未能離實執之戲論。自續派則立于中道(Madhyama),蓋以一切法本不落兩邊,具中道自性故。
  自續派許一切法於世俗顯現中為有,即於顛倒心之覺受中為有,而於勝義離顛倒之覺心中則為無。
  此派建立二諦,世俗諦及勝義諦皆複分為二。於世俗諦可分為——凡所顯現皆具因果力用之正世俗(tathyasamvrti);凡所顯現皆不具因果力用之倒世俗(mithyasamvrti)。
  於勝義諦可分為——
  斷除單邊戲論之離一勝義(Paryayaparamarthasatya),如說芽非自生等。
  斷除多邊戲論之離多勝義(aparyayaparamarthasatya),如說芽非自生、非他生、非自他共生、非無因生等。

  世俗諦定義,為能被考察智所破,故經不起考察;勝義諦定義,不為考察智所破,故能經受考察。
  據此,於認知世俗、認知諸相時,即不能用“非有”來否定,僅能知其無實體自存。

  外境與內識皆具空性,故僅許於有無都不作增損區別之根本智。此如師子賢論師於《般若現觀莊嚴論釋》中所云——
  以此根本智 即自存本覺

  能破之於所破(此如世俗諸相),由量及因明正理建立。此即金剛句(rdo-rje gzegs-ma)之於因上考察;破有無生(yod-med skye-gog)之於果上考察;破四句生(mu-bzhi sky-gog)之於因果二者上考察;以無上緣起作隱義同類因遮遣;以離一多作顯義遮遣。

  是故於幻相(此即為外宗所力圖建立之境),本宗對此遮破,不能用隱義同類因,因其已離範限,僅能引顯義遮遣用以排除,即僅能排除其為實有。如是,自續派許假定建立之無生自性為勝義諦,離戲論如虛空。


標  題:佛法概要 - 第三世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2
發 表 人:龍蝦(euler344)
發表時間:2005/03/17 21:13:23






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應世出生,他選擇誕生在印度的第二個階級——皇室,以獲得度化眾生所需要的尊敬與地位。當他出生時,有一位星相算命家預言:“此兒若能從塵世中出離,將成為佛;若留在塵世中,將成為萬王之王(king of the king)”。國王為了避免釋迦牟尼佛拋棄王位,用盡各種方法欺騙他,當然釋迦牟尼佛還是發現了人生的苦,亦從車夫口中得知,即使貴如國王也不可能避免老病死。這使釋迦牟尼佛產生強烈的出離心,當夜便捨棄一切離家苦行。最初他追隨印度苦行僧的教法歷經許多苦修,後來發現這樣下去不行,才到菩提迦耶,最後在菩提樹下得證成佛。成佛後,釋迦牟尼佛並不希望將此體悟宣揚(有些教法無法以言語描述),希望繼續在定中修行,在帝釋天王與大梵天王的祈請下,釋迦牟尼佛才在鹿野苑傳下了第一個教授(佛陀共有三次傳法)。
  佛陀所宣說的第一個教法就是——“要知道痛苦”,這是非常重要的教授,可惜現在有許多人都不重視它,只對大圓滿、大手印及金剛乘所作的廣告有興趣。瞭解痛苦,是一切佛法的基礎。為了離開這痛苦的六道輪回,才有修行佛法的必要,這就好像犯人知道監獄的痛苦,想離開是一樣的。如果不覺得監獄是痛苦的,就不會想離開,而我們就是身在輪回的監獄裏。
  四加行也是要我們知道痛苦、瞭解痛苦。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錯將痛苦當成快樂,如果我們檢視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不管是地位、權力、金錢、豪華或奢侈,其實沒有一件是快樂的。苦有三種,苦苦、行苦、壞苦是最大的痛苦,只是我們不瞭解;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無齒無發,在地上爬來爬去,長大之後擁有年輕、美麗與健壯,老了以後皺紋滿布、頭髮稀疏,這些事都變了,我們卻還以為自己跟以前一樣。為什麼會忽略這些痛苦?因為我們有野心,以為自己有朝一日可以不再痛苦。
  真正的情況是,痛苦不斷,想除掉痛苦的心也不止,然而一切都是徒勞無功的,這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我們對於死亡的認知上,當我說“希望明天能見到各位來參加法會”時,大家都理所當然地應允,因為我們下意識認為今晚我們不會死,但我們憑什麼認為明天還會活著?在我們的周遭,有許多足以致命的因素。當因緣成熟時,一張紙也可以殺人,甚至是那些我們可以維持生命的東西,在適當的時機,同樣也可以奪人命,食物、空氣、水亦是如此。在這個瞬間,有很多人正在生死邊緣掙扎,有些人快渴死了、有些人快淹死了;有些人正處於快樂、有些人正處於痛苦;有些人正以數百萬元換取少許的食物、有些人正以數百萬元從事減肥,而你無法告訴我,是節食痛苦,還是饑餓痛苦。其實,兩者皆痛苦。


標  題:佛法概要 -第三世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1
發 表 人:龍蝦(euler344)
發表時間:2005/03/17 21:22:18






佛法概要

  佛教是什麼?佛教是哲學?還是宗教?在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大家都犯了將文化與佛法混為一談的錯誤,其實文化與佛法並不相同,如果把文化譬喻為茶杯,佛法就是茶。喝茶需要茶杯,但喝完茶後,就不再需要握著茶杯。
  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是以人類有限的智慧所發展出來的,是人造的,但佛法並不是人造的。當然,就相對的教法來看,它是由佛所說的,可是由絕對的教法來看,佛法不是佛說的。
  這個時代,大家只在乎文化是什麼,而不在乎佛法是什麼,就像人們在乎茶杯,而不管茶的內容,所以大家探討紅帽系、黃帽系如何做大禮拜,盡把重心放在人們所創造的事務上。
  在日本,我們看到眼睛細細、肚子大大的佛像;在印度,看到腿長、身體長、鼻子挺挺的佛像;在阿富汗,看到有鬍子、有胸毛的佛像,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做的佛像最接進實相。真正的佛是什麼樣子?沒有人知道,除非他自己已經成佛。當然,佛也沒有告訴我們,他決定要像日本的佛、印度的佛、還是阿富汗的佛。所以,不要這麼在乎文化的差異,雖然文化可以幫助我們,就像茶杯可以讓我們喝到茶一樣,但更重要的是,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法。
  佛法是不是一種宗教?一般的宗教相信宇宙存在一個創造者,以此來檢視佛教,正如一些佛學大師所言,佛教並不是宗教。雖然,佛教徒相信有神,但神也是六道輪回的一種型態;神,並不是創造者。不管是小乘、大乘或金剛乘,都相信宇宙是由眾生業力扭結而成。
  那麼佛法是不是一種哲學呢?哲學是由人類智慧所創,以此定義來審視佛教,佛法也不是哲學。那麼佛法是什麼?佛法是佛的教法,包括一切究竟的真理。若不瞭解佛法的真義,每天只是念誦、修行,就不算真正跟著佛的教法而行。
  一般人以為,學佛是一種自外於日常生活的狀態,這是錯誤的。佛法就是生活,佛法就是把生活真實狀況說出來的教法。因為我們不瞭解實相,即使修行了很久,也沒有修成;就像我們修財神,修了半天仍然貧窮;就像我們灌了上千個頂,卻沒有培養出一丁點善的品質。
  也許我們曾經做了個怪夢,就認為這是受到某種灌頂或加持的結果,如果只是放在心裏,當然沒有關係;但一般人絕對不會把它放在心裏就算了,一定會到處嚷嚷。其結果是讓周遭的人嫉妒,為何只有少數人有此夢境。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在家人”身上,“出家人”亦然。當我們在路上碰到一個瘋瘋顛顛的計程車司機而心生不悅,那就表示以前的修行對我們並沒有幫助。
  另一個問題是時下認為修行一定要設佛堂,然後坐在禪墊上,每天花一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來修行。或者有些人做“無我觀”,以減輕自己的我執,一上座就想,今天“我”上座、今天“我”做的很好、今天“我”修得很高興,這種“無我觀”不但不能減少我執,反而會使我執更加堅定。
  一般情況是每天都花一個小時修行,用力看著上師,盯著佛像,閉著眼睛專心持咒,但修完之後,就把上師、佛堂關在門後,心中再沒有上師、沒有佛,於是所有的貪嗔癡慢疑都起來了,我們如何認為,一個小時可以對抗其餘的二十三個小時呢?
  當然,在上師面前發菩提心、修行也是很好的。透過這些修持使自己平靜、快樂也不錯,但是,在佛堂外呢?有瘋瘋癲癲的計程車司機、有壞人、有和我們吵架的人,種種狀況無不刺激我們升起忿怒的情緒。
  所以,一個人應該對我們周遭的事務敏感、關心,應該有好的發心(菩提心),應該是出於自發的,但是我們並沒有真正自發的去做任何事,我們像個小孩,被父母、被社會影響,被人用湯匙一口口餵食長大。就像大家高高興興地“一起”吃飯,這是代表一個好的社會,應該一起用餐。但有什麼理由告訴我,為什麼大家可以“一起”用餐,卻不能“一起”上廁所?在社會的觀念裏,身為一個紳士淑女就是如此行事。所以我們依照“定律”生活,接受社會的規範,從未以自己的方式來決定前途,我們的生命是如此受到眾人影響,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見容於社會中。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欺騙。
  

同標
標  題:龍欽巴尊者的七抉擇見
發 表 人:龍蝦(euler344)
發表時間:2005/03/17 21:11:23








龍欽巴尊者的七抉擇見
(一)執實見:凡夫執一切法為實。
(二)外道見:或執著于常,或執著於斷。妄計有無。如印度教等。
(三)人無我見:知補特加羅無有自性。但執四諦,十二因緣為實。
(四)唯識見:知萬法由心識變幻而成。外境並非真實的存在。如執外境為實,便是遍計所執。
(五)中觀見:認為萬法皆由因緣而生,並依此而作多門觀察。
(六)俱生智見:知一切法本明。即此無生明體能成正覺。不必觀察,不必對治。
(七)大圓滿見:諸法起時,刹那圓滿。故不執善惡,淨妄兩邊,無修無證,了知輪回涅磐無二分別。




標  題:關於請書與法本
發 表 人:王子麵(rich9452001)
發表時間:2005/03/17 16:21:32







目前上師秋竹仁波切的著作不在市面出版,而且數量不多.
金剛師兄若欲請書或是法本,最好當面向上師請書.

請勿私下影印或是流通.

以上訊息是高雄秋寶師兄轉達.


標  題:煩惱人心生煩惱
發 表 人:阿達(amoon0001)
發表時間:2005/03/16 16:58:45






>>>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
>>>雖然談論的不是高深的佛法
>>>但如何去調伏煩惱
>>>卻是很多修行人說的到卻做不到的
>>>大家共勉之
煩惱只是投影

最單純的態度去應付事情本來的樣子,在一次聚會中,

我認識一位「青春永駐」的朋友。

剛看到她的樣子,我猜想她不過是個大學生,但聽她用行動電話

處理事情時語調老練精確,我忍不住把她的年齡多猜了幾歲

(不然,一定是從小在困苦的環境中磨出的少年老成),答案揭曉了;

她年過三十五,自己擁有兩家業務蒸蒸日上的公司,

是一個日理萬機的總經理。

光滑的臉龐,樸實的穿著、開朗的微笑和溫柔的語調,

只要不談公事,她看來頂多像剛出社會的新鮮人。

有人問她:「如何青春永駐,喝歐雷嗎?」

問的人大約只有二十歲,在她的腦袋瓜裡,

三十五「should be」 很老很老了。


「我不知道…….大概是因為我……….沒有煩惱吧!」

「沒有煩惱?」在我聽來,對一個每天要處理這麼多事的人來說,

簡直是個天方夜譚。

當下我以為她是那種「心裡波濤洶湧,表面故作輕鬆」的那種人。

「從前『年輕』的時候,常常為雞毛蒜皮的事煩惱得不得了,

連男朋友對我說:喂!你怎麼長了顆青春痘,我都會煩惱得睡不著覺,

心想:他講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他不愛我 了?」

她笑著說:「直到……我大哥去世。」我們安靜下來。

「我大哥從小就是個有為的青年,二十多歲就開始創業,

他車禍去世前幾天,正為公司少了一筆十萬元的帳煩惱,

我大哥一向不愛看帳本,那個月他忽然把會計帳本拿出來瞧,

管會計的人是他的合夥人,因為這一筆帳去路不明,

他開始懷疑兩個人多年來的合作是否都有被吃帳的問題。

我嫂嫂說,他開始睡不著覺,睡不著就開始喝酒,

喝酒後就變得煩躁,越煩躁越喝酒,有天晚上應酬後開車回家,

發生了車禍,他就走了…他走了之後,我嫂嫂處理他的後事時發現,

他的合夥人只不過把這個公司的十萬元挪到那個公司用,不久又挪回來了。

沒想到我哥為了這筆小錢,煩了那麼久…」

開口問,怕傷害了信任;不開口問,又製造了幢幢疑雲。

有時我們的頭腦像個碎紙機,一張紙絞了進去,

變成佔據空間更龐大的紙屑。

她說:「我學到了這一件事,不要創造煩惱,不要自找麻煩,

就以最單純的態度去應付事情本來的樣子。

這也許是我不太會長皺紋的原因吧!」

她總是開開心心,不只是人家願意和她相處,

做生意時也會覺得和她合作很愉快。

所以,生意愈做愈好。

每個人的周遭一定有看起來像「煩惱製造機」的人,

他們總在為不可能發生的事、不足掛齒的小事、煩死也沒用的事、

事不關己的事煩惱,在日積月累的煩惱中,

對別人一個無意的眼神、一句無心的話,都有了疑心病,

彷彿在努力的防衛病毒入侵,也防衛了快樂的可能。

別人怎麼想我們、沮喪怎麼包圍我們,其實都是我們投射出來的,

都是「魔由心中生」。煩惱只是投影。

你的煩惱是因為其它某個人,他的煩惱是因為你,

周圍的每樣東西都是你創造出來的,都是你投射的,

然後你變得害怕、驚嚇,而且努力去防衛,

然後就產生痛苦、挫折、衝 突、沮喪和抗爭。

整個事情都是愚蠢的,而它將會保持這樣,除非你改變你的態度。

一定要在你裡面找到原因。

─奧修─煩惱只是投影。

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但真正發覺的人卻不多。

上天為什麼給我們思想?我想祂的用意應是希望我們創造快樂。

只是絕大部份的人都拿來自尋煩惱。

不曉得你有沒有注意到....每當心情壞的時候,

看著鏡子裡的自己,會覺得自己是世上最醜的人....

而當心情愉快時,不管怎麼對著鏡子瞧,

都會覺得自己好好看...........

其實,反正時間一分一秒在走........ 難過也是一天,快樂也是一天。

你的今天要怎麼過,你就能讓它怎麼過......

那怕是有人來到你面前臭罵你,只要你不當一回事,

那也就會沒那回事了真的,快樂很簡單!!


當你遇見美好的事物時所要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把它分享給你四周的人。

這樣,美好的事物才能在這個世界上自由自在的散播開來。




標  題:貝諾法王開示入菩薩行論(音檔)
發 表 人:小日常(h1313113)
發表時間:2005/03/16 00:32:27






貝諾法王開示入菩薩行論(音檔)
主講者: 貝諾法王
演講時間: 1997/03/

ftp://mp3.budaedu.org/ghosa/C008/T0681n/681001BN.mp3
ftp://mp3.budaedu.org/ghosa/C008/T0681n/681002BN.mp3
ftp://mp3.budaedu.org/ghosa/C008/T0681n/681003BN.mp3
ftp://mp3.budaedu.org/ghosa/C008/T0681n/681004BN.mp3
ftp://mp3.budaedu.org/ghosa/C008/T0681n/681005BN.mp3
ftp://mp3.budaedu.org/ghosa/C008/T0681n/681006BN.mp3
ftp://mp3.budaedu.org/ghosa/C008/T0681n/681007BN.mp3
ftp://mp3.budaedu.org/ghosa/C008/T0681n/681008BN.mp3
ftp://mp3.budaedu.org/ghosa/C008/T0681n/681009BN.mp3


標  題:Re:問題:
發 表 人:chokumail(chokumail)
發表時間:2005/03/15 22:41:45







>>1.未曾有與斷見有何不同
>>2.真如自性與常見之不同
>>3.何謂有,何謂無
>> 若"有"是因緣之合和,那因緣本身是有法嗎
>>4.未曾有若是因為"找"不到,但耳聞聲,乃至身覺觸,這些是直接的經驗並不需"找"
>> 就算找不到,但仍經驗到
>>
>>末學秋寶合十
>>
>>
**1.沒這回事v.s硬說沒有
2.本來是這樣的v.s相信以後還會
3.感覺 / 是有法
4.都說" 未曾有"了要找啥 ?

>


標  題:Re:問題:
發 表 人:智障大頭(otadkuo)
發表時間:2005/03/15 12:09:27







師兄....是否可以先作出部份名辭在概念上的定義....這樣比較好討論....

>※ 引述之銘言:
>這是某師兄email給末學的,希望各位師兄一起討論
>
>1.未曾有與斷見有何不同
>2.真如自性與常見之不同
>3.何謂有,何謂無
> 若"有"是因緣之合和,那因緣本身是有法嗎
>4.未曾有若是因為"找"不到,但耳聞聲,乃至身覺觸,這些是直接的經驗並不需"找"
> 就算找不到,但仍經驗到
>
>末學秋寶合十
>

標  題:問題:
發 表 人:abuy(abuy0000)
發表時間:2005/03/15 09:05:59







這是某師兄email給末學的,希望各位師兄一起討論

1.未曾有與斷見有何不同
2.真如自性與常見之不同
3.何謂有,何謂無
若"有"是因緣之合和,那因緣本身是有法嗎
4.未曾有若是因為"找"不到,但耳聞聲,乃至身覺觸,這些是直接的經驗並不需"找"
就算找不到,但仍經驗到

末學秋寶合十


標  題:一句發聾振瞶發的教導
發 表 人:abuy(abuy0000)
發表時間:2005/03/15 09:01:01







先問問自己,不要急著往下看哦,

你覺得你什麼時候會成佛呢?或說什麼時候會解脫呢?

有人說想都不敢想

有人說三大阿僧祗劫

有人說下輩子

有人說幾世以後

有人說今生要解脫

如果說是今生

如果你現在是三十歲,那你預計什麼時候解脫?

五年後

十年後

二十年後

四十年後

六十年後?


有一天師父曾這麼對法子說:
”學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