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N4952.JPG 

 

上次抄的都寫錯了,在此更正:

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謦。虎吼猿鳴,泉清河靜。翻江播海,盡性立命。

早期叫散手,然後是長拳(沒法終止的拳),原理跟道德經有異曲同工之妙 ---

力量其實來自於地心引力

極拳經是"效"經 ~ 就是鍊拳10分就懂10分,每次看都不一樣的原因跟練拳息息相關

**

建議:至少每天快走1小時可以多活一個鐘(還是多活一天?忘了)!

有這樣的研究:英國及日本安養院的末期癌症患者,沒想到有些人居然就出院了,原因是附近有公園,這些人每天都會去公園走路

感想:原來行住坐臥都可以是功夫

**

http://www.drag-on-arts.com/phpbb/viewtopic.php?t=332

太極之象的八種功夫境界

作者:藍晟 文章來源:少林與太極


《授秘歌》是由唐人李道子傳留下來的,其文字非常簡練,但內涵卻很豐富。修煉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應以此歌訣的要義來揣摩太極道、太極術(內功)、主極拳架融爲一體的真諦。如此,方能以道馭拳,以功化身,以身修真,從而實現《秘授歌》所提出的八種功夫境界。

《秘授歌》原文

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謦。虎吼猿鳴,泉清河靜。翻江播海,盡性立命。

《秘授歌》簡析

無形無象,全身透空。

老拳譜上講: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所以,修煉太極拳的關鍵就是錘煉平常人看不見、

摸不著的太極陰面的東兩,即神之虛靈、意之專一 (專注一方)、氣之內外(內氣和外氣)混化,積攢出功夫。無形無象就是這種功夫境界的一種描述。

這種境界如何達到?沒有其他的途徑,就是貫穿在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每招每式中的內功心法和專門的太極功(內功修煉法)、太極松腰法、太極球等鬆散之功、意氣之功的修煉之中;其日的就是使周身內外上下,整個皮肉筋脈骨被意氣滋潤,沒有了形體存在的感覺。此爲無形無象。有的人形容,演練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的時候,身體只剩下一道氣圈和一條身中垂直線。更進一步去體驗,甚至連三道氣圈和身中垂直線也不存在了,因爲已全身透空,周身內外渾然一體了。

全身透空指無形無相的內外之氣,沁潤於軀體內外,暢通無阻,進入了其大無內,其小無內的境界。這個時候,三道氣圈身中垂直線的區別沒有了,神意一動,則舉手投足之間都有虛空之象,意之所動的周圍區域,形成了一團圓圓的大皮囊,這個皮囊如果要形容它,就是一團充滿透明空氣樣的混元氣。這團混元氣不在身體內,不在身體外。在哪兒?在神意的周圍,在空空蕩蕩的虛空中,這時無論神意怎麽動,身體內外都會首尾呼應、相互接應,就如充滿了水的皮囊,無處不在.相互支援。這就是混元一體的整體功夫之象

張三豐講:大修行人將神氣打成一片,於此之動,是太極之動,神與氣兩不相離也,於此而靜,是太極之靜,神與氣自成一致也。這是從道的境界來描述的。如果從太極揉手來描述,則師爺汪永泉在《楊氏太極拳述真》中說道: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指的就是功夫高超者在推手勝人的外形看不出有多大動作,招式越化越小,以至給人的外形動作消失之感,而其自身則感到輕靈通暢即進入化境境界。進入無形無象,全身透空這種揉手境界,既不是平送腰胯,也不是蹬腿蹬足;既不是肩手抖動,更不是以腰發力。其實自身就是一個混元氣團,所以,對方一碰,就如球碰壁回;你的神意一動,棚捋擠按皆非是,對方就會一揪就起一碰就出

魏樹人老師對筆者說:什麽時候把形體忘了,你就懂得了太極拳。當然,這個境界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理法一如地默識揣摩出來的。

應物自然,西山懸磬。

應物自然是對有功夫之人的一種描述。內功修煉有素的人,神意清淨虛靈,無所挂礙,從不分辯,無私無欲,但又清澈明瞭,什麽都知曉。如此之人,自己練太極拳時,既能知曉自身之神意氣和大自然之花草樹木的互動資訊,又能感覺內外混元時,自身所形成的鼓蕩和裹攜狀態;揉手時,對方神意剛剛萌生,形體還未及起動,則自身已隨感而應,隨機而動,恰到好處、不早不晚。這就是魏師所說的奧妙盡在時機中。延伸到人生境界,則進入了孔子所說的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更能如《呂祖百字碑》中所說的: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這裏描述了有功夫的人灑脫應對的境界,也就是對萬事萬物都能做到不貪、不執、不欲,只有這樣,才能應事接物不迷凡、不動心,情緒不起伏,於此,自已的心性不僅能清靜無爲,而且能凝神聚氣並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滋養。
西山懸磬。西山可喻清靜世界、神意發軔之所在。兩者即西方,在頭爲元神祖竅所處的位置,山者即脊背也,楊式太極拳老六路所說的勁源。西山是形容說,形容神之體,意之發軔點。懸即空懸,磬,古代樂器,用石或玉雕成,懸挂於架上,擊之而鳴。懸磬可喻清靜之音,也可喻鍾鼎。這四個字指功夫到了深湛境界,就能做到如《列子?仲尼》中所記載的:我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隨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幹我者,我必知之。此時,身體通透得宛如透明了一般;沈穩充沛得好像鍾鼎置身;空寂靈敏得仿佛廟之磬,一碰就響。此時,體內空而不空,細胞活躍,內氣鼓蕩,生機尢限,這種氣機蕩漾的聲音悅耳動聽,上與天籟合,下與地籟通。寧靜以致遠到此時就不是一個形容性的語句,而是真實不虛的功夫狀態了。入此境界,則聽勁能入特別細微的地步,此時,聽自己就是聽別人,聽別人就是聽自己,內外已經沒有區別了。

虎吼猿鳴,泉清河靜。


在道家指的是金虎,有虎必有龍。因此,黃元吉在《樂育堂語錄?卷四》中說:虎者,猛物也,坎中空陽之氣,此氣純陽,陽則易動,有如虎之難防。此氣最剛,剛則性烈,有如虎之難制,唯有龍之下降可以伏虎也。

者,心也,神也,意也。《悟真篇》講:

心猿方寸機,三千功夫與天齊,自然有鼎烹龍虎。由此可見,心猿可以支配、統帥龍虎之氣。猿嗚指心意靈動、活躍,使得生命之氣息激蕩流布。


如何實現虎吼猿鳴之功夫境界呢?靜極生動。這個靜,並不是指形體動作不動,而是精神狀態的寧靜,神的虛明空寂;這個動,並不是指形體動作、招法姿勢,而是神包氣中,氣包神外時內氣敷布,通達尾閭、夾脊、玉枕三關,直達泥丸並循周天而行時的生生不已之動。楊式太飯拳老六路修煉混元氣,但卻依然取得通周天及經絡的效用。其記憶體在虎吼猿鳴,正如《張三豐注呂祖百字碑》中所說:當太極靜而生動時,陽産於西南之坤,此時,腹中如烈風之吼,如震雷之氣,即複卦天根現也。

虎吼猿鳴是靜極生動、內氣騰然景象的比附。而泉清河靜則是靜中觸動動猶靜之功夫狀態的描述。指人的生命之泉水,人體重的70%由水組成,人只要一缺水,就會出現生命危險,因此《太乙北極真經》上說:水乃有母。水是人的生命之源泉。這句話總的意思就是,通過太極拳的修煉,人體生命之泉源源不斷、無休無止地滋生。
那麽,生命之泉是什麽呢?泛指津、唾、血、汗、涕、精等人體之水。《張三豐注呂祖百字碑》中說得清楚:太極動而生陰,化成神水甘露,內有黍米之珠,落在黃庭之中……”“香甜美味,降下重樓,無休無息,名日甘露灑須彌。陳攖寧在詮釋《黃庭》其文時說:口中之津液,譬如山中之泉水,水性本就下,而泉上能至水頂者,何也?地下之水氣循土脈透玉液金丹進行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的鍛煉,體內就會出現這些玉液金丹,此爲陰中之精華也;陰之精華還體現在氣血在體內流行不滯,這是生命力旺盛的證相。經常鍛煉陰精,生命之泉就會淨寂、清澈、透明、中和,正如《周易參同契發微》中所說:當其寂然不動,萬慮俱泯之時,河海靜默,山嶽藏煙,日月停景,璿璣不行,八脈歸源,呼吸俱無,既深入窈冥之中……”所以太極動而生靜,靜則虛靈,虛靈則神明,神明則無爲,無爲則流行,流行則生生不已,智慧無礙,生機無限。

翻江播海,盡性立命。


翻江播海說的是內外之氣混元一體的狀態,什麽狀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這個就是自身已成一團混元氣,這團混元氣周流不息,回蕩不已,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開合相寓,有升有降;出入自如,聚散天成;不在體內,不在體外;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可以有隨意變化,孕育出陰陽來。自身如何才能成爲一團混元氣呢?行拳走架意爲先,得意忘形混天地。混是混合在一起的意思。兩種事物混而爲一爲混元。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爲修煉混元狀態提供了途徑,如茫點雖然用肉眼遍尋空中而不見,但卻空而不空,有功夫者心爲領,意爲帥,氣爲纛次第而出,刹那間凝聚,這種神意統帥內外之氣凝聚於眼前某一空曠之處的目標點,就是混而爲一之具體方法現。


翻江播海,是人體內外已成爲虛空混元氣的特殊景像。此時,動也是靜,靜也是動,動靜一如,陰陽互孕,出神入化,隱顯自在;動靜之機,鬆散氤氳,宛如江水翻騰,海水激蕩,源源不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派氣機流行、內外一如的風光。

盡性立命是修煉太極拳的終極目的和根本歸宿,是太極之象的智慧根源。太極拳來源於中華道統文化,必然回歸于道統文化。不管太極如何變化,都不會脫離這個圓。牟宗三認爲,道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生命體現(心靈表現之方向),因此,在中華道統文化的經典中,必然對這個根源有過深刻表述。《周易?說卦傳》說: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窮理是追究、深研、體悟天地間萬事外有之規律,盡性是完善自我,修真養性,使人性與天道相契。窮理是知其理,悟其真;盡性是行其德,傳其道。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實現天人合一。此時,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我命由己而不由天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俠之大者,爲國爲民。太極之象,盡性立命。性乃人之本性、本真、本來之心,神意之元體;命乃人生的命運、使命、生命之形體,神意之運用。性命相依相助,正如桓譚在《新論?形神》中所說的:形與神猶如薪與火之關係,神居體,猶火之燃燭矣。本性是天性,是人生方向,屬陰;命是構成人體的皮肉筋脈骨、四肢百骸等生命物質,屬陽。也就是說,對於一個真正的太極拳修煉者來說,如果心不清,性不明,則不過一介武夫而已;如果生命之體不修,則如《樂育堂語錄》所雲此命之不存,性之焉立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必須把太極拳架、太極術(內功心法)、太極道(心性修爲)融爲一體去修煉。這樣,才是真正的性命雙修,才是真正的複歸太極。這個盡性立命的太極之象,乃真正的大境界、大智慧、大自在,是由太極而超凡人聖的形象表述。

《秘授歌》的真意所在

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磬。虎吼猿嗚,泉清水淨。翻江播海,盡性立命。這幾句太極真言說的是八種功夫境界,也就是說,通過太極拳的修煉,我們應印證這八種功夫境界。

如何印證呢?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給我們提供了這種可能的途徑
________________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